中国援苏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带来好产量 棉农年增收8400苏丹镑

发布时间:2017-09-07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中国援助苏丹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我国首批援建非洲的14个示范中心之一,坐落在距离苏丹首都喀土穆东南260公里的加达里夫州法乌镇。2011年示范中心的棉花专家结合苏丹本地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对棉花品种进行改良,改良后的新品种通过苏丹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的棉花品种产量高,适应性强,平均亩产高于当地品种150公斤,深受苏丹棉农好评。几年来,新的棉花品种占苏丹棉花种植面积的比例已达94%,有23万苏丹农户从中受益,平均每户年增收8400苏丹镑(约合8700元人民币)。

拉哈德灌区的农民巴比科尔·卡罗尔是新棉花品种的铁杆粉丝,从该品种推广后的第二年他家就开始种植,至今已经四年。他家共有14费丹(86亩左右)土地,第一年种植时即获得了220公斤/亩籽棉的好产量,纯收益8万苏丹镑;2014年亩产高达380多公斤,这个产量在苏丹棉区是没有过的,纯收益增加到12万苏丹镑;2016年收成也不错,亩产达到350公斤。

苏丹曾经是非洲产棉大国,上世纪70年代棉花种植面积一度达到600万亩。但由于当地棉花品种不抗虫,产量和收益都特别低,加之苏丹石油开采能够换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很多农民就不种棉花了,2010年苏丹棉花种植面积已萎缩至不足10万亩。而自新棉花品种在苏丹推广种植以来,因种植收益明显,苏丹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得以迅速恢复,2016年已经扩大到250万亩。苏丹政府还计划在2017年继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至630万亩,创下苏丹棉花种植面积新纪录。

除了棉花品种的改良、审定和推广,示范中心还深入苏丹农村广泛开展农技农艺培训,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代表400余人次,田间现场指导农民5000多人次,协助苏丹生物安全委员会建立了农作物转基因安全评价体系,规范和健全棉铃虫室内饲养和生物测定办法。

为保障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从社会公益性为主,向公益性与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并举过渡,承建单位中国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联合山东鲁棉集团,通过租用土地繁育良种、为当地农民提供棉花种植一体化解决方案等方式,兴建棉花加工基地,逐步扩大规模,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并在拉哈德灌区投资完成了集棉花繁种、种植、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白色”产业链布局。在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国内种子、农机、化肥等走出去,并通过引导国内过剩农业种植人员到苏丹承包经营,培养出一批海外种植大户和管理团队。

不止于此,作为农业部首批10个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试点之一的中国—苏丹农业合作开发区也在建设之中。开发区前期占地约220万亩,按照“一园多区”的总体布局,以法乌镇为中心,逐步向整个拉哈德灌区辐射拓展,继续向上游的棉花育种、农机、农资和下游的纺纱、织布、印染到成衣制作的全产业链延伸同时,将产业横向扩展到粮食、油料作物和牧草、畜牧养殖、屠宰及出口加工等。在不断挖掘和释放苏丹农业潜力的同时,带动中国企业抱团出海。

苏丹总统助理、发展对华关系委员会副主席贾兹声称,苏丹是非洲大陆与阿拉伯世界连接的桥梁,“一带一路”倡议将为苏丹与中国关系发展增添新动力。“两国在石油工业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在我们正在努力把农业领域做成又一个合作典范,把拉哈德项目作为两国农业合作的点睛之笔”。

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