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讲好中国故事,做“一带一路”倡议的科技大使

发布时间:2020-05-26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蓝闽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创新之路”作为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五大方向之一,一定会将科技创新合作推向一个新高度。在我国的科技发展历程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向西方国家学习,我国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学习代价。在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到今天水平的情况下,既有向其他国家继续学习的地方,也有向其它国家输送技术的地方。尤其是今年面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的新冠肺炎疫情,做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我国的国际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位以色列教授的中国情怀

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学的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Shlomo Magdassi教授是我的一位交往多年的老朋友,与他第一次见面是在2004年英国伦敦的格林威治大学,那是我们的欧盟第六框架计划项目的启动会议,由于项目庞大,参加会议的10多家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0多位代表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如何圆满完成这个欧盟最大的纳米生物项目。

从第一天开始,Magdassi教授与我这位唯一来自中国的科研人员就一见如故,进行了许多交流,也由此开始了多年的友情。随后每年两次的工作交流,逐步加深了与这些科学家的工作与私人关系,而Magdassi教授始终是一位兄长和挚友,工作之余,我们一起聊教学理念、学生培养等多方面的想法,当然,聊得最多还是技术以及技术的应用。令人可喜的是多年以后,耶路撒冷大学的许多教授都在中国有了合作伙伴,实验室内来自中国的学生和访问学者也到处可见。现在,Magdassi教授的中国学生已经分布在中国多地,多个合作项目也已经开始实施。

一栋三层小楼走出20多位诺奖得主

由于参加欧盟项目每年工作例会的关系,伦敦会议的两年后,我第一次踏上了以色列土地,也由于航班需要等待,给了我有幸访问耶路撒冷大学的机会,让我十分好奇的就是这样一个三层小楼,培养出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其中有20多位在该楼工作或学习过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在Magdassi教授的陪同下,参观、提问几乎占据了整个访问时间,大多数问题都涉及基础研究如何转化为可用的产品。学院门口一个大幅介绍海报给出了答案,与国内高校常见的宣传不同的是该海报介绍的每一位教授都是成功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典范,其中就有药物发明者、网络技术的发明人以及3D喷墨打印技术的发明人Magdassi教授。每位教授无疑都为耶路撒冷大学和社会创造了大批财富,其中的一位,由于技术的成功转让,在专利期内,每年可以为学校获取两亿美元的技术转让费,课题组也可以根据规定每年得到5000万美元的奖励,但课题组将其中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再研究、开发的工作资金,继续实现自己的下一个梦想。

为什么国际上都认同以色列国家小,但技术发明能力超强,究其原因,我认为最重要是科研文化的氛围。在以色列,政府、高校都鼓励科研人员将知识转化为技术,以成功转化者为荣的科研生态环境已经形成;注重转化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印刻到了每一位受教育者的脑海,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听到最多的不是已经发表了多少高水平文章,而是,研究的结果将可以在什么地方应用,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处处显现。这些,在与Magdassi教授多年的交流中令人印象深刻,在第一次参观他实验室的时候,在办公室里面给我看了一个相册,告诉我这些都是通过打印出来的图案,就是目前非常热门的3D打印技术;在学校技术转移中心的负责人向我介绍学校的技术转移管理办法和案例时,一张在美国加州沙漠里的装置照片告诉我,受加州政府的委托,采用不起眼的碳材料作为吸热部分,由Magdassi教授负责设计完成的一套发电示范装置,可以提供当地居民基本电力的使用。

科技合作的前提是人文交流

随着交流的增加,我时常反思为什么我国的科研投入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今天,我们的技术输出水平仍然较低,成果转化的能力依然偏弱。当然,一方面,我们的引进消化再吸收在高铁等领域做得相当成功,但在大多数领域与科技水平发达的以色列相比差距依然不小;其二,我们有量子通讯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但原创性技术依旧薄弱;我们有政府强力“破四维”的举措,但收效甚微。

从以色列的情况来看,重要的是受历史条件的影响而形成的独特科技文化氛围,国土面积不大,导致不可能建成全产业的生产模式,只能采用技术输出,寻求合作找寻市场的方法解决产业的问题。以色列模式因历史原因极具时代特征,但未必任何国家都可以模仿、复制,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一带一路”倡议的科技文化交流,说到底就是人的交流,这就如长期不走动的亲朋好友,就不会再成为好友。科技合作必须在实现双赢的前提条件下才能顺利开展,国家在现有国际合作的框架下,设计符合国际惯例的项目去支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科技和人员交流,这是构建和推进合作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全球面临如此严峻的疫情面前,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传递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抓手,要让每一位科技人员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科技大使,每一位文化使者成为文化大使。

(原标题:学习以色列 点亮“创新之路”

委员名片:

蓝闽波

全国政协委员(科技界),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兼上海市纳米科技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

编辑:李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