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援外项目在尼泊尔赢得赞誉:期待我们的文化瑰宝重放荣光

发布时间:2017-10-3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邹松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正在紧张施工的中国政府援助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震后修复工程,是中国在尼首个大规模文物援外项目。该工程已于今年8月正式开工,中方在技术、人才上投入了巨大精力,预计工期将长达5年。日前,本报记者奔赴尼泊尔修复工程现场采访,感受到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收获了当地民众对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强大中国力量的点赞。

修旧如旧,每一个步骤务必做到一丝不苟

时隔两年多,当记者再次步入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时,心头一阵酸楚。那里原本密布的皇家古建筑群大多已被脚手架和防护网遮住了本来面目,数量上大不如前的旅游团队小心翼翼地穿行其间,勉强从施工现场和导游的描绘中想象那些历经千年却一朝被毁、正被抢救的文化瑰宝。

杜巴广场九层神庙是尼泊尔地标性建筑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公布的加德满都谷地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尼泊尔历史上重要的宫殿建筑,该神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在2015年4月尼泊尔里氏8.1级地震中,九层神庙受到严重损坏,局部倒塌,整体变形严重。据统计,杜巴广场古建筑群中有14座重点建筑遭不同程度毁坏,其中有12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九层神庙所处的古建筑群由4座角楼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对比震前的照片,九层神庙最大的损毁是被震塌了最上面两层。如果再仔细探查神庙遗迹,不难发现其遗存的砖石结构塔体也多有裂痕,一些较明显的裂缝已被临时性支架从外部撑住,但看上去仍给人“岌岌可危”的感觉。

“文物抢救工作从去年年初项目立项时就已开始,主要是担心雨季到来对文物造成进一步损毁,”据正在现场工作的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工程师杨成介绍,“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现场勘测等手段都用上了。过程确实复杂,这是项目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每一个步骤我们都务必做到位。”

在九层神庙修复现场,记者看到工程师们正在认真整理地面上堆放的“砖头瓦块”。经介绍,这是震后全力“抢救”到的原建筑材料。每一块砖石、每一块木料都经过编号并记录在案,其上面所展现的印度教、佛教的特殊含义也经过了专门研究。工程师们要做的是让这些珍贵的“砖头瓦块”恢复原位。“你玩过乐高玩具吧,我们这工作就像玩更高级的乐高玩具,”杨成说,“不过我们可一块都不能拼错,而且缺失的部分还需要自己依照原先样式复制。”

“修旧如旧”是古建保护的基本原则,但要做到并不容易。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请来的文保专家,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尼泊尔当地宗教受藏传佛教影响较深,其宗教建筑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我国古建保护队伍可以利用到在藏区的文物保护经验,但这还远远不够。在九层神庙的修复工作中,中国方面就大量聘请了当地工匠参与施工。

精益求精,树立“靠得住”的中国文物保护品牌

九层神庙地处加德满都谷地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这里现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的“国际竞技场”。吕舟介绍说,尼泊尔大地震后,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相关机构都投入到文物修复工作中来,而中国则主动承担了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九层神庙。

吕舟说,修复工作绝非易事,中国文保团队一定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展现中国文物保护的理念、水平和技术,树立“靠得住”的中国文物保护品牌。

记者在杜巴广场采访时发现,尽管这里多数庙堂尚处在维修当中,当地不少民众仍坚持前来朝拜。一位名叫索尼尔的当地工人对记者说:“哪怕是地震也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相信中国的帮助会让我们的生活尽快回到正轨。”

“对尼泊尔人来说,给他们修复一座庙或许比建一条路、一座桥更重要,”吕舟认为,中国的援外工作除了聚焦大项目、大工程,也应注重像文物保护这样的“暖心之举”。他举例说,九层神庙的修复工作主要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担,他们也是首次承接这样的海外工程。除了施工质量要有保障,如何在施工同时保证当地人的宗教活动和正常的游客游览,都是中国文保单位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吕舟对记者说:“九层神庙保护修复工程不仅是一次援助行动,也是一次科考学习过程。从项目立项时双方就达成共识,九层神庙的修复过程也是一次系统性地对该文物古迹历史价值的挖掘整理过程,对南亚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宗教研究都有深远意义。”

尼泊尔地方发展部部长加查达尔表示,九层神庙修复工程是中尼合作向多领域扩展的又一见证,“现在有了中国文物保护专家及技术人员的帮助,期待我们的文化瑰宝重放荣光”。加查达尔对中国给予尼泊尔的无私援助表示感谢。他说,2017年中国举办了“尼泊尔旅游年”活动。九层神庙修复工作是尼泊尔重振旅游业的重要措施,中国的帮助将带动尼泊尔旅游业快速恢复。

(原标题:中国文物援外项目在尼泊尔赢得赞誉 “期待我们的文化瑰宝重放荣光”

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