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茉楠:“一带一路”倡议愿景与战略重点

发布时间:2017-07-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茉楠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根据模型测算显示,未来10年“一带一路”65国GDP实际年均增速将达到4.7%,显著高于全球2.8%的年均增速。GDP总量将由目前的23万亿美元增加至近40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由目前的31.1%提升至38.2%。随着“一带一路”区域的进一步拓展,未来10年包括欧盟成员国在内的“一带一路”区域GDP总量将达到6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的60.4%。此外,随着人口规模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未来10年,“一带一路”65国将创造1.35亿个就业岗位,占全球新增就业的45%,如果含欧盟成员国则占全球新增就业的46%。

从中长期看,“一带一路”倡议是多赢、共赢、开放、多元的合作性倡议,将有望形成全球新区域贸易网络与新型伙伴关系。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体系正经历自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最大的一轮重构。从当今全球经济贸易格局看,全球市场存在两个有着强烈区域特征的贸易中心,其一是大西洋贸易中心;其二是太平洋贸易中心。而我们预计,很可能在未来10年,以“一带一路”为核心形成新的贸易中心。

本质而言,“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协同战略”。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从“中心-外围”单循环体系向“双环流”体系转换,其经贸基础是“新南南合作”机制。新南南合作是针对以往单循环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边缘开展的传统南南经济合作而言的,这一合作,无论从背景、内容、形式、意义都大大超越了传统南南合作。

在这种贸易协同战略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的贸易模式必将进行新的调整,这种调整包括,贸易与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融合与互动,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的转变,贸易结构与贸易条件的重新调整,通过制度性安排保障推进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协同发展。

目前,中国已是近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一带一路”将充分激发中国以及西亚、中亚、东南亚、北非、中东欧等不同区域的体量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协同优势,全面促进区域内贸易创造。在促进互联互通、降低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加速资源要素流动,以及双向贸易循环影响下,将会创造巨大的贸易红利。

根据模型测算(不含欧盟成员国情形),未来1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速将达到5%左右,到2027年将达到20万亿美元左右。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较好的贸易合作基础。2015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接近1万亿美元,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1/4。

未来1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含欧盟成员国)的双边贸易将实现较快增长,到2027年将达到1.7万亿美元左右。根据模型测算(含欧盟成员国情形),未来1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额将实现较快增长,到2027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含欧盟成员国)双边贸易到2027年将达到2.5万亿美元,亚欧经贸深度融合将形成全球新的贸易通道和贸易枢纽。

“一带一路”从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强烈意愿出发,将全面对接东盟、欧亚联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欧盟、非盟与阿盟等六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对接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生产与消费两大市场,将有助于推动新模式下区域乃至全球繁荣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跨区域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一方面, “一带一路”有望形成开放市场伙伴关系。中国是大多数“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国、最大出口市场和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将中国优势产能、欧洲发达国家关键技术与第三国发展需求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形成连贯统一的要素市场、资本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等,将能够在“一带一路”区域容纳更大规模的分工并促进专业化水平,实现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有望形成创新伙伴关系。当前,全球创新资源过度集中,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和少数跨国公司手中,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全球创新红利。如何促进创新融资和创新科技在贸易和非贸易部门的流动,把创新作为“一带一路”新动力,关系到“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和可否形成核心竞争力。

编辑:曹家宁